科技动态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技动态 > 正文
冷疏影、吴立新:从“空间”视角看海洋科学综合发展新趋势 时间:2018-11-21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海洋科学的空间逐步衍生出了更多维的含义。《科学通报》2018年第31期特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冷疏影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院士撰写观点文章。

冷疏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出版专著《地理科学三十年:从经典到前沿》(中英文版)等。

吴立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海洋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导“透明海洋”等多项重大科技工程。

🔻🔻🔻

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海洋科学的空间逐步衍生出了更多维的含义。首先,海洋空间是海洋系统自然过程的载体。海底地貌、海洋沉积以及海陆相互作用的气候与环境效应等研究均将海洋空间作为过程发生的承载容器,彰显了其存在的客观性。其次,海洋空间也对人类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以海洋空间为存在形式或承载容器的海洋政治、经济和生物资源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令其不再单纯是某过程的发生场所,而是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要素,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如以海洋产业布局、海洋经济区域竞争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等为典型代表的海洋经济研究已经成为提升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再如海洋空间规划(MSP),也是综合考虑海洋空间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研究方向。首先,其基于海洋空间的客观性,重点关注了以海洋生物资源和气候效应为主的海洋自然过程研究。随后,将这些研究赋予社会经济意义,以生态系统保护为基础,构建涵盖社会各主体的多层次规划管理措施,从而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等不同方面目标,实现人口、资源、发展和环境的整合。由上可知,海洋空间具有客观存在与社会要素的双重属性,需要采纳更加多样化的视角开展研究,将不同视角的研究方向纳入海洋学科体系。

🔻🔻🔻

尽管海洋空间在社会科学视角方面有了一定拓展,已经呈现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并存研究的现状,但不可否认海洋空间自然过程的深化、自然与社会的综合均有待深入探索,亟待得到海洋学界以至地球科学界的广泛认同。当前,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已经将陆地空间客观属性的研究推进到可触及的极限,但从垂直层面来看,海洋空间中深海层次的探究由于技术的局限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地理学已经涉及到了空间的象征意义,如不同空间(高楼大厦、城市绿地和工业园区)在不同人群的意识中呈现的差异化含义(住所,工作地点或娱乐场所),但海洋科学仍以物质维度的定性与定量研究为主。上述学科发展的轨迹均应成为海洋科学发展的借鉴。

宁波舟山港

图片来源:http://n.cztv.com/news/12969983.html

综上,本文从地学内学科交叉与补充的视角,提出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空间综合研究的一些建议方向。

01深化海洋空间客观性研究。如深海空间不仅作为深部地球过程的载体,同时也是极端环境下生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赋存区域,对从根本上认知地球演化规律及人类社会发展命运将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强海洋时空观测能力,拓展深海空间的观测与开发利用研究。

02增强海洋空间社会性研究,突出陆海统筹,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的研究本质。陆海统筹研究就是要全面研究海洋经济、政治、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全球战略架起科学与决策的桥梁。

03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为实现海洋客观性与社会性的拓展提供基础保障。海洋空间综合认知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技术进步。海洋空间研究的需求必将拉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和科学认知共同促进海洋开发利用。

04扩展海洋空间的研究维度,引入空间象征意义与阐释性研究范式,进一步丰富海洋空间的精神内涵。

🔻🔻🔻

最后,从国家战略引领的视角出发,本文还针对如何提升海洋科学综合研究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成立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咨询专家组、国家实验室等,加强全球及区域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大力宣传海洋空间认知的综合性、复杂性和战略意义,引导从地球科学、资源环境科学等多个视角和学科方向加强海洋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完善科学研究资助格局和人才培养模式,为该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来源: http://www.sohu.com/a/209114785_657173

原文发表于《科学通报》2018年第31

冷疏影, 朱晟君, 李薇, 吴立新. 从“空间”视角看海洋科学综合发展新趋势. 科学通报, 2018, 63: 3167-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