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球空间信息涉及范围已经从地球表面扩展到了地下、水下、空中,乃至太空;数据的量级也从小数据发展成大数据,具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数据结构复杂、计算密集型的特点,如何更科学地存储、管理、共享及高效处理这些数据,成为急迫解决的问题。为此,《测绘学报》编辑部专门组织国内相关专家,编写了“地球剖分网格系统及空间大数据相关应用” 专辑,供该领域研究者学习交流。地球空间参考网格将地球空间划分为形状相近、大小规则的多层次网格或网格体,可以为解决该项问题提供空间划分与标识的参考基础。与传统的经纬度标识方式相比,采用剖分网格标识的方法不仅能够标识对象的区位位置,还能较大幅度提升计算能力。
发展全球性的空间参考网格,一直是学术界和应用部门关注的重点,如学术上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离散网格系统(Discrete GlobalGrid System,DGGS)和美国国家格网(United StatesNational Grid,USNG)、英国国家格网(British NationalGrid Reference,BNGR)及我国的智慧城市网格、国家地理网格等参考网格系统。其中,由美军发展起来的军用网格参考系统MGRS (The Military GridReference System,在美国范围USGN与MGRS完全一致)、GARS(Global AreaReference System)等,已作为美军全球区位位置编码标准,满足作战系统与指挥机构协同运作的需要。由此可见,地球空间参考网格设计和研究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问题,需要夯实科学基础,加强顶层设计。特别是在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需要特别关注这类全局性基础问题的研究,应逐渐形成我国自有的技术体系及发展更科学的国家标准。目前,国内不同团队从不同领域和视角,在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基础上取得的成果为发展我国更科学的地球空间参考网格技术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其中GeoSOT、SDOG、S3G、DOG、HQBS等网格体系已有取得重要进展,其中有些已在国防、公安、北斗、高分、减灾、国土等领域开展技术验证与工程应用,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可喜成果,但必须看到,理论完善与工程化应用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进一步开展基础研究,特别是需要加强国内各团队的协作攻关以及在各应用部门的深入验证研究。
2015年以来,由北京大学工学院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及国内重要工业部门,共同发起并成立的空间信息网格联合实验室及时空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是该领域大协助的重要尝试,该项尝试得到国内众多院士专家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国内相关高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的数十位学者参与了协同研究。实验室及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是联合国内在该领域的优势科研团队,采用大科学协作的方式,将地球剖分网格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推向深入,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球空间参考网格技术体系。今年7月,以联合实验室为主要发起单位,邀请了多位专家,共同组织的本期《测绘学报》“地球剖分网格系统及空间大数据相关应用”的学术专辑,得到了国内外网格学者和应用部门的热烈响应,共收到了六十余篇投稿论文,经过同行评议,遴选出这十九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进行发表,供广大同仁们参考借鉴。另外,在11月举行的第八届全国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术大会上,部分代表性的研究论文还在“地理空间信息网格与大数据”专门会议上进行了汇报,得到了学界和业界广泛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