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奖项介绍:中国西北地区卫星定位网的建立及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奖项名称: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石油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等;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成果简介:为满足现代石油地质勘探对卫星定位精度与速度的要求,开展利用空间技术加强国家天文大地网的研究,充分发挥多普勒卫星定位技术的作用,我校宋成骅教授及时与石油工业部物探局、新疆石油管理局、青海石油管理局商定,利用1984年国际MERIT会战计划期间的有利条件,布设以柴达木、准格尔和塔里木三大盆地为重点,包括陕、甘、青、新、藏五省区的西北地区卫星定位网。精确测定该地区适当分布地面点的地心坐标,进行统一数学处理,求定西北地区和三大盆地地心坐标系到我国参心坐标系的最佳转换参数,加强该地区天文大地网,精化西北地区大地水准面,解决三大盆地石油勘探中多普勒卫星定位成果应用方面存在的某些难题。由石油工业部物探局出经费,我校出专家出高新技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高精度卫星定位网,主要创新点和成果如下:
制定了科学合理布设方案,采取长、中、短边结合同步观测,点位均与国家一等大地点重合,密度适宜,分布合理,满足了各盆地石油地质勘探的生产要求,起到了加强该地区天文大地网的作用。同时制定了合理卫星观测技术规定,所有外业观测严格符合要求,结果可靠,质量达到优等;有17台MX-1502多普勒卫星定位仪参加了各期同步观测,组成的大规模同步联测网络有极强的图形结构和大量多余观测,保证了全网平差后点位精度达到同期的国际先进水平,为石油地质勘探进一步加密提供了良好基础;利用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的新成果,在我国的一个大区域内首次进行了卫星定位网与天文大地网联合平差的试验;求得地心坐标系到国家参心坐标系的转换参数,精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变了三大盆地石油地质勘探沿用旧低精度转换参数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被动局面。
获奖人员:宋成骅、刘经南等。
项目来源和经费:石油工业部物探局;55.0万元。
项目完成时间: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