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师生参加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 时间:2023-08-30

近日,由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主办,宁夏测绘学会、宁夏测绘地理信息院、武汉大学等单位承办,自然资源部智能城市时空信息与装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单位协办的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宁夏银川举行。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由来自全国工程测量领域相关单位组成,涵盖测绘、勘察、水利、交通、地质、电力等不同行业单位及高校,在工程测量基础理论研究、专业技术发展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本次会议是近三年来工程测量分会首次组织的线下学术会议,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事业单位的700多名代表与会,我院邹进贵、黄声享、史俊波老师及学生17人参加了本届学术年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工程测量智能化”,设置1个主论坛和3个分论坛;其中,邹进贵教授主持了主论坛主题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刘经南教授分享了《时空智能赋能数字经济》的主题报告,刘院士指出: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作为融通信、导航、遥感功能于一体的时空智能基础设施,既是能将智能PNT功能赋给数字经济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也是“新基建”中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此外,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教授、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党亚民研究员、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李广云教授依次做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变形测量新技术及应用》《多源监测数据地壳稳定性定量评价与地灾前兆预警分析》和《精密工程测量传感器动态检测方法研究及应用》的主题报告。

在“青年科技创新”分论坛,赵胤植博士后和2020级博士研究生欧阳晨皓分别做了报告宣讲。

赵胤植博士做了题为《受限空间内外类北斗定位与形变监测技术》的主题报告。报告针对复杂环境实时高精度定位、隧道矿山及其它受限空间工程实时监测、灾后应急定位与监测等具体需求,探究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高精度等特点的感知源,实现受限空间内外定位与监测数学模型及模式的统一。具体介绍了将超宽带、伪卫星技术与北斗定位模型进行统一的思路与算法,在写字楼内外环境中的动态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结合毫米波雷达精测距技术,介绍了毫米波雷达多机联合监测与优化方法,原理上实现与北斗形变监测的统一,其精度可稳定在毫米级及以上,并在隧道等受限空间环境中开展了测试。

博士生欧阳晨皓做了题为《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高可靠变形监测应用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针对传统GNSS变形监测系统物理基准站维护周期长、地壳形变活跃区域选址难等问题,利用多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国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开展了“多虚拟基准站+N监测站”模式变形监测应用研究。报告具体介绍了当前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虚拟格网覆盖范围及划分情况;分析了虚拟基准站原始观测值质量;以某实际北斗变形监测应用为例,研究了多虚拟基准站的变形监测可靠性和精度。

“十四五”以来,我院工程测量以智能监测研究中心为依托,开展了从理论研究、装备研制、工程应用的全流程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国家西部地区重点铁路工程测量与监测、三峡库区滑坡隐患智能识别、南水北调北斗高精度沉降监测、武汉大学—苏州一光智能精密测量研究中心建设等。


文字:欧阳晨皓、史俊波

图片:侯诚

审核:闫利、胡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