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在信中表示,要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说得很好”,这是2023年1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中对学校为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所作贡献的高度肯定。7月16日,为有志于从事冰冻圈科学研究的青年学子近距离感受和参与极地科考这份“国家的大事业”,测绘学院与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组织赴新疆天山冰川考察实践队抵达了我国专门以冰川和冰川作用区为主要观测、试验和研究对象的野外台站——新疆天山冰川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天山冰川站”),并开展实地考察实践活动。
图1 实践队与天山冰川站专家学者合影
在站内的冰川模拟平台大厅,天山冰川站学术站长李忠勤研究员介绍了天山冰川站的观测工作与平台建设,并讲解了冰川的变化过程、机理与模拟预测等内容。“对冰川变化的模拟预测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我们测绘学科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呢?”面对队员们的提问,李教授介绍道,模拟预测包含冰川的物质平衡和几何形态变化两个方面,除了传统的花杆测量方法,地基和机载激光三维扫描仪及卫星遥感影像的使用极大提高了冰川测量的作业精度和效率,为精准模拟和预测提供了技术支撑,信息化背景下的测绘遥感技术功不可没。随后,实践队员参观了天山冰川站旁的水文站,实地了解水文站的各种监测设备与设施,以及其对观测冰川水资源的重要作用。
图2 李忠勤研究员作冰川相关内容报告
图3 实践队在天山冰川站冰川模拟平台大厅
到站第二天,实践队员在接受专业培训后,实地考察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该冰川是我国监测时间最长、资料最为系统的冰川,并且是WGMS网络中唯一的中国参照冰川,跻身全球重点观测的十条冰川之列,也是世界上观测时间超过50年的少数几条冰川之一。翻越陡峭的山坡,淌过刺骨的溪水,攀登高峻的冰体,实践队员顺利来到冰川之上一览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被脚下深厚的冰层和规律的裂缝所惊讶。在考察过程中,实践队员参观学习了正在工作的冰川观测仪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春霞教授耐心地为实践队员讲解了这些仪器的用法与用途,实地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专业课。
图4 实践队现场考察1号冰川
图5 周春霞教授实地讲解冰川物质平衡观测仪器
图6 实践队指导老师和队员在1号冰川前合影
返回站内,实践队员与同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的十位从事冰川研究的师生进行了座谈交流,实践队长朱圣鸿同学分享了自己高中时期初知南极后立志报考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投身极地科考事业的心路历程,讲述了我们国家从被《南极条约》大会“请”出场外喝咖啡到在南极地区建立五个考察站的巨大变化,他为四十年南极科考的伟大成就感到激动和自豪,并表达了自己毅然决然投身南极科考事业的决心与抱负,获得了在场师生的鼓励与喝彩。大家纷纷表示,尽管在文献资料中多次接触和了解冰川相关知识,但是实地到达冰川进行考察学习后仍然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图7 实践队与同行师生进行座谈交流
返程前,实践队员深入乌鲁木齐市宣仁墩南街社区面向40余名初、高中学生开展了互动式、接地气的极地知识科普宣讲活动,分别介绍了40年来武汉大学师生坚持参加南北极科学考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完成一系列科学考察任务,传播和平利用极地的中国主张的事迹,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国家大事业,磨砺真本领。实践队指导老师、学院党委副书记胡俊英表示,组织此次冰川考察的社会实践活动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具体举措,通过加强青年学子对极地科考事业的深刻认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合二为一,旨在落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引导青年学子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接续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8 实践队长朱圣鸿在社区面向初、高中生宣讲
图9 实践队与社区工作人员合影
文字:吕智、王薇帧
图片:朱圣鸿
审核:胡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