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2010十大珞珈风云学子”揭晓暨颁奖晚会在人文馆主厅隆重举行。在雷动的掌声和欢呼声中,20名风云学子候选人一一走上红地毯,从容自信地展示风采。经过激烈对决和现场投票,最终产生了十大珞珈风云学子,我院本科生任晓东入选。
据悉,此次评选活动自3月14日启动,历经线下投票、评委老师评审、网上投票和学生评委投票等环节,最终评选出“十大珞珈风云学子”。该评选迄今举办了五届,已成为优秀的校园文化品牌,旨在将优秀的珞珈学子汇聚一堂,引领武大精神,传承百年武大风貌,激励广大同学们坚持理想、努力奋斗。
十大风云学子之任晓东:寒门“才子”成就不凡人生
自强新闻中心记者 邸昊
三岁的时候,他看着父亲和姐姐在流泪,不知道自己失去了世上最浓厚的爱;十岁的时候,他边上学边在山坡上放牛,不知道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十六岁的时候,他在黄土坡上捉蝎子,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十九岁的时候,他带着一捆被子和些许生活费独自踏上了来武汉大学的火车,不知道人生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如今二十三岁,他踏踏实实地走完大学四年的每一步,却不知道各种成就已然将他推上了武大绚丽舞台的中心位置。任晓东,这个来自陕西和每个人一样的“放牛娃”,四年锻造,摇身一变,成了武大的科研牛人。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
任晓东出生在陕西岐山县的一个小村子,从小失去母亲的疼爱,父亲为了贴补家用会在周边做一些杂活。记忆中没有矫情和脾气,除了上学就是干活。他憨憨的笑容体现出的是性格中的沉静,那如山般的沉稳。
一捆被子,些许生活费,是任晓东当初带到学校的所有家当。当大部分学生在家人的呵护下,走入武大的时候,他一个人行走在这座陌生的城市,这个陌生的校园,他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踏踏实实地过好大学的每一天。
没有钱交学费,办助学贷款,没有钱生活,找兼职!高考结束,为了筹集学费,他在建筑工地做了近一个月的搬运工。军训刚结束,他就走上了兼职路,利用业余时间,他去做家教,最多的时候一天兼了三份。武汉的冬天,风狠狠地打着耳刮子,晚上十点从汉口等公交回学校,没有厚衣服,他只能在寒风中咬咬牙。
任晓东在提到自己的生活模式这样说:“也许有句话说得好‘寒门出才子’,虽然称不上才子,但是‘寒门’的孩子都有一个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心,哪怕是再苦再累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目标。因为自己心里清楚凡事都只有努力了才能够获得成功,天才那只是少数人的事。”
四年来,他靠奖学金、助学金和兼职挣来的钱生活,没有抱怨生活,没有抱怨命运,他认为,生活没有那么艰辛,只要还有路可走,那就需要走下去。
与代码谈恋爱,与键盘共携手
他不玩游戏,但他喜欢计算机——因为编程。作为测绘学院的学生,会有一些计算机知识公共课,但他真正爱上敲写代码却是因为通过上选修课,进入了武汉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沈阳教授的“虚拟学习团队”。“进入虚拟学习团队后,我发现写软件是很神奇的一件事,当你用一段代码批量性地处理任务,节省人力,你会觉得你改变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这种感觉很美妙。”
在虚拟学习团队期间,他作为负责人之一完成了国内唯一的出版发行软件——ROST出版发行评估软件,这款软件现正被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和湖北少儿出版社试用。另外负责他完成了NetWork RTK 定位服务平台V1.0、 ROST情感倾向分析等软件。开发软件成了他的一大乐事,“有时候你敲写代码,会敲到忘了时间,有时候从早上起来敲着敲着,发现该吃晚饭了。”因为喜欢所以投入,因为投入然后有所成。
“当你静下心来,沉浸在其中,你就会忘了生活中其它的一切,感觉很舒坦。”不知寂寞味,自为代码乐,一个人的时间他选择陪着电脑,与代码谈恋爱。为了成功申请2010年国家级大学科研项目,他熬了几个通宵,吃和睡都没了规律,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了《基于CFEI模型的网络书店在线经营优化》的技术负责人,并成功地完成了项目。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老师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803080)、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张小红老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4024)。“生活在编程的过程中变得很充实”,任晓东一直追寻在科研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大三暑假为了完成NetWork RTK 定位服务平台V1.0,他放弃了回家休息,吃住都在实验室,直接把凉席搬进了实验室,与蚊子共舞,伴地板共眠。这种执着成就了他在科研道路上的追求,EI检索论文6篇,另有一篇获奖论文——《基于非差整数解的低轨卫星准实时精密定轨》(第一作者),获武汉大学测绘技能大赛论文板块一等奖,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竞赛二等奖。
如今的他凭借科研,获得了创新学分26个,“夏坚白优秀青年与科技创新奖”、“王之卓创新人才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竞赛二等奖、武汉大学课外学术成果一等奖,横扫测绘技能大赛操作、软件、论文三大板块一等奖,并因科技创新能力突出被破格保送研究生,科技创新成为他四年的主旋律。
导师沈阳、张小红:助他一臂之力
在大二的时候,任晓东一次偶然的选修课上认识了沈阳老师,当时感觉他讲课讲的特别好,再加上自己当时对编程、科研等都非常感兴趣。所以就凭借着兴趣加入了沈阳老师的研究团队,沈阳老师是一位有独特眼光的老师,对学生也指导有方,所以才使得他经历了大二大三能够快速成长。
在大三开学时,任晓东和他的团队要申请国家级大学生科研项目。当他们知道这个项目时,已经剩几天就截止申报了,所以当时任晓东十分着急,就马上去问沈阳老师怎么办。他们对这个项目特别的渴望,但是由于项目主题、还有成员等等条件都还没有确定。当时已经晚上很晚了,任晓东给沈教授打电话过去。沈教授马上就在群里找相关想参加大学生科研项目的成员,还帮他们搜集相关的资料。紧接着任晓东和队友熬了几个晚上,整理相关的申报材料以及答辩PPT。沈教授为了这个,还在团队会议上让他们演练了好几遍,最终任晓东和他的团队以优异的成绩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项目。
到了大三下,任晓东想在自己专业方面做出一些成果,因此找了测绘学院的张小红老师,希望能给他科研上有所指导。他说“第一次找张老师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特别紧张,说话都有些颤抖了”,在他心目中张老师是一位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又不失和蔼的导师。记得大三暑假,任晓东参加测绘技能大赛时,身在德国的导师还经常关心他作品的进展,并给他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