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昆仑站”测绘师张胜凯返回武大讲述极地生活 时间:2013-04-11

“先用GPS定位,然后在雪地里挖个坑,把下面的雪夯实,放上红色木墩,装上蝶形天线,套上白色玻璃钢天线罩,这就是我国首个卫星观测站的建立过程。”昨日,测绘学院青年教师张胜凯博士介绍了他代表国家在南极昆仑站建卫星观测站的过程,并讲述了在这次南极科考过程中的惊险经历。

在28名“中国南极昆仑站”建站工作人员中,张胜凯是唯一一名测绘人员,为建站提供测绘与导航技术支持。据介绍,这个无人值守的卫星观测站使用电池组供电,将对冰川动力学研究和GPS在大气层中的应用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可研究南极内陆冰盖的稳定状态,以及进行空间物理探测方面的研究。据悉,这也是全球首个建立在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的GPS跟踪站。

雪龙未靠岸,雪地车沉海

今年南极夏季气候特别复杂,暴风雪频繁,给各国科考都造成了影响,我国科考队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去年11月底,“雪龙”号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海域破冰受阻,只能将物资先放到船舷两边的海冰上,再转运到中山站。

一辆雪地车在冰面上行驶时,海冰突然塌陷,雪地车沉入海中。幸好驾车的是位经验老到的机械师,他从车顶逃了出来。“我们把他抢回船上时,他已经冻僵了,当时海水是零下2度。”张胜凯说起同伴的遇险,不禁唏嘘。

挺进冰穹A,沿路超负荷

在中山站做好准备之后,内陆考察队的28名队员还要跋涉1200多公里,向冰穹A挺进。

出发前,张胜凯剃了个光头,一是为了誓师,二是因为未来两个月里,他们每天化雪煮饮用水就要很长时间,不可能洗脸洗头。

从中山站到冰穹A这段路,走得异常艰苦。2008年12月18日出发,2009年1月7日凌晨才抵达,其间因为牵引力严重不足,险情不断。除了沉海的那辆,11辆雪地车的车队刚出发不久就坏了一辆车,250公里时坏了第二辆,500多公里时又坏了一辆……“最慢的一天,开了20个小时的车,只前进了30公里。”

在距中山站500至600公里处,有一处冰裂隙密集地带。“就在我们从中山站出发前一天,国外考察队的一辆雪地车掉到冰裂隙里,造成人员伤亡。”当时,张胜凯开着头车,以手持GPS导航,用步话机指挥车队。“还算顺利,整个车队一天就穿过了该地区。”

日夜连轴赶,建设昆仑站

大队人马到达冰穹A地区,第一件工作就是张胜凯的测量。

张胜凯介绍,在国内时测绘专家已经讨论好昆仑站的选址,他要做的工作就是按照计划在实地测量出建站的具体地点。

在南极冰盖最高区域,没有动物,没有建筑,只有风雪。要确定地址,只能依靠GPS卫星定位。支起三脚架、安好接收机,这些在平地几分钟就能做好的事情,在那里做起来都很不容易。“上面气压低,风速大,我们走路说话都跟企鹅一样,只能慢慢来。”张胜凯笑着说。

在最高点,张胜凯及其他科考队员用13只油桶垒了一座塔,寓意身后有13亿祖国人民的支持,加上放置在该处的中华宝鼎和司南,成为中国人发现该处的标识物。

过了夏天,冰穹A地区温度会降到零下50摄氏度以下,人和车都无法工作。为抢进度,科考队员每天都工作十几个小时,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就用干粮对付。

28名队员,分住在两个生活舱里。每个舱有4张高低床,有队员就席地而眠。由于正值极昼,大家只能靠手表来指挥作息。返程时,走到离中山站200公里处,看到太阳下山,有队员激动地高喊:“终于看到黑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