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武汉大学向日葵支教队再次奔赴湖北省咸宁市赤壁市官塘驿镇随阳小学、荆门市京山市坪坝小学开展支教活动,迎接他们的是家长们期待的目光、孩子们灿烂的笑容和一片盛放的向日葵。
初心与传承:向阳而生的十三年
2012年,武汉大学测绘学院的16名学子响应号召,奔赴赤壁市随阳村开展暑期支教。他们以村名“随阳”为灵感,将队伍命名为“向日葵”,寓意“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十余年来,测绘学院团委坚持每年组织向日葵支教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并逐步将其发展为30人左右规模、2个支教地点、10多个不同学院学生组成的校级团队。一届届支教队员接续传承,延续着支教活动的双向育人意义,也见证了乡村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在当地政府和学院的持续努力下,随阳小学的环境逐渐得到了好的改善,支教队员们在克服客观环境困难的同时,积极创新支教方式方法,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开设南北极科普、书法、礼仪、手工多种特色课程,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科教学之中。
多年来,向日葵支教队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广泛认可,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品牌项目、全国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优秀实践团队、湖北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湖北省优秀志愿服务团队、武汉大学“十大珞珈风云学子”等荣誉。今年,当队员们走进教室时,发现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满了向日葵,下面歪歪扭扭地写着“欢迎老师回家”。
青春担使命:在团旗下播撒希望的种子
支教队在教学活动之外的时间,以团日活动为载体,以“红色基因”为主线,连续开展三场主题团日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担当深度融合,让青春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淬炼成钢。正如2025年支教队队长左坤所言:“我们青年人要‘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真本领’。”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廉洁自律到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再到抗战精神的薪火相传,队员们以自身为纽带,为乡村孩子播下爱国奋斗的种子。
在团日活动中,队员们齐唱团歌,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队员胡松松结合支教实际,阐释清正廉洁的时代意义;党员陈晓琪铿锵发言:“从抵制不良诱惑到勤俭支教,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就是我们青春的标尺!”
“乡村振兴,青年有为”主题活动点燃实干热情,队员邹佳桐剖析战略蓝图,号召“用知识反哺乡村”,队员们纷纷规划支教课程与乡村调研。
在抗战精神学习会上,队员王书凯动情讲述赤壁军民“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烈史诗,孩子们与队员共同宣誓“传承红色血脉,强国有我”。
扎根与耕耘:在乡土中淬炼教育智慧
课堂外,队员们走进乡村家庭,倾听村民心声。
当第一位受访的叔叔热情地搬出竹椅、端上热水时,实践队成员们的担心和紧张便悄然消失。在随阳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有朋自远方来”的传统美德。
在留守儿童小袁家里,这个略显腼腆的男孩兴奋地拉着支教老师参观他的“荣誉墙”。当指到一张崭新的“作文比赛一等奖”奖状时,他眼睛亮了起来:“以前我最怕写作文,直到去年左老师教我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小袁又骄傲地向支教老师展示满墙的奖状,“这些都是您教我的那学期开始得的!”
队员柯欣梓难忘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尽管条件艰苦,他眼中对知识的渴望却异常强烈。”支教队的成员们意识到,他们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赋能”——帮助孩子发现潜力,成长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新时代青年。
五年级的小程总说自己“笨”,可一聊历史就眼睛发亮,连安史之乱的细节都记得;六年级的小陈总说英语“不行”,支教老师却发现他默默记了几百个单词,只是不敢开口,现在,他的第一份英文手抄报正贴在教室墙上……支教队在实践中逐渐明白,教书只是最基础的一步,他们的任务不是填鸭式地灌输知识,而是帮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在随阳村的日子让他们看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点燃——点燃孩子们眼中的光,点燃他们对未来的期待。
拓路续新篇:在更远乡土播撒教育星火
2024年暑期开始,支教队新增了荆门市京山市坪坝小学支教点,将爱与梦想带到更远的地方。在坪坝小学支教期间,支教队在支教活动正式开始前,专程前往苏家垄红色文明遗址,开展“行走的思政课”。苏家垄是西周时期曾国的重要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队员们参观了遗址现场和陈列馆,通过一件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感受先民们的智慧与精神,并思索着将当地文化融入支教课程设计中。
最终,队员们设计了“青铜器上的故事”主题课程,引导孩子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增强文化自信。小朋友们用蜡笔画出自己想象中的青铜器,五年级的佳佳同学还在作品上写着“我爱中国历史”。正如队员孙一田在实践日志中写道:“支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每一件青铜器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我们要让这份文化自信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未完的旅程:微光成炬照前路
支教是一场双向教育,爱与成长始终双向奔赴。队员刘童记得,有一个六年级的孩子,每天骑自行车四十分钟来上学;“孩子们的真诚、热烈与坦率极大地打动了我,也教会我要永远葆有一颗童心,以热忱之姿面对生活”。
十三年来,近300名武大学子奔赴湖北乡村深处,续写着“山海缘未了”的接力故事。随阳小学从土路变为柏油路,教学设备不断升级,但不变的是支教队的初心。随着乡村发展,生源虽减少,但每逢暑假,总有曾受教的孩子回来听课,一代代支教队成员也见证着“小太阳”们的成长与蜕变。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十三年间,向日葵支教队从随阳出发,拓展至坪坝,将“路过”变为“扎根”,用微光点亮无数孩子的未来。正如向日葵支教队队员们所言:“我们坚信,向日葵追随的方向一定会有光。”
文字:武子涵 左坤 吕智
图片:武汉大学向日葵支教队
审核:胡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