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公布,我院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一流课程,其中,线下一流课程2门:《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和《大地测量学基础》;线上一流课程1门:《数字地形测量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构造地震响应观测与震源过程分析虚拟仿真实验》。加上首批认定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测绘学概论》和《无人机数字测图虚拟仿真实验》,我院目前共有6门课程成功入选。
我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详情如下:
类别 |
课程名称 |
课程负责人 |
课程团队极其主要成员 |
备注 |
线下一流课程 |
测绘学概论 |
宁津生、 李建成 |
龚健雅、刘经南、李德仁、张祖勋、陈俊勇 |
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无人机数字测图虚拟仿真实验 |
花向红 |
邹进贵、向东、章迪、朱惠萍、张毅 |
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
线下一流课程 |
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 |
姚宜斌 |
曾文宪、黄海兰、方兴、吕翠仙 |
|
线下一流课程 |
大地测量学基础 |
郭际明 |
史俊波、温扬茂、章迪、罗喻真 |
|
线上一流课程 |
数字地形测量学 |
花向红 |
邢诚、刘冠兰、邹进贵、向东 |
主要开课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 |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
构造地震响应观测与震源过程分析虚拟仿真实验 |
申文斌 |
张煜、贾剑钢、张双喜、罗纲 |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简称“双万计划”)。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性和推广性,重点建设包括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5个类别。
学院将充分发挥此次一流本科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强化专业特色、深化“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探索建立现代教学模式体系。重点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注重科学知识与能力、素质的同步推进,深度开展课程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以教学大纲修订为契机,重点加强顶层谋划、系统设计,以打造“精品”的态度完成精品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建设,进一步推动具有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建设。
持续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学院长期坚持探索新时代课程育人特色模式,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传承红色基因、赋能课程思政,着力打造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一流本科课程群,全面提升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文:褚丽丽
审核:李星星 胡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