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下午,“坚白”高端论坛第7期在测绘学院218会议室成功举办。应江国焰研究员邀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陈石研究员、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张勇博士分别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陆地时变重力数据处理技术与强震孕育环境研究”、“中国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体系与未来发展”的学术报告。论坛由江国焰研究员主持。
陈石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地下物质迁移与大地震孕育机制之间的关系,提出大地震前兆的研究应逐步从传统的“统计+经验”思路向“数据模型双驱动”理念转变。他分享了团队基于“震前地下物质迁移假说”开展的部分研究工作,探讨了地壳内部不同深度的流体物质运动对局部重力场变化的显著影响及其与地震孕育的关联。特别提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AI将在地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尤其在前震信号提取方面潜力巨大。他鼓励同学们结合AI技术与自身研究,或能事半功倍。
报告后,陈石研究员与参会的老师同学们就其中涉及的理论方法、主要结论及其意义和启示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张勇博士介绍了我国地震监测台网及其业务体系,涵盖国家地震局的业务架构、测震站网的组成与应用实例。他还详细讲解了我国地震预报业务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果及当前的预报能力。张博士进一步探讨了地震监测预报的发展前景,指出未来将依托深地、多层位、光纤、连续绝对重力等新的观测手段和大数据、AI、数值预报等新技术、方法,进一步提升预报能力。
报告结束后,张勇博士与在座师生就地震监测预报的关键问题与技术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论坛为师生们提供了与地震监测和预报领域专家学者交流的宝贵机会,拓宽了大家的视野,激发了对该领域前沿问题的兴趣与思考。
报告人简介:
陈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所长,北京白家疃地球科学国家野外观测科学研究站站长;中国地震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学科技术协调组组长。中国地震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数值预报专委会副主任,《地震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等学术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时变微重力场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在CEE,GRL,Journal of Geodesy,GJI,Tectonophysics国内外学术期刊已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多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10余项,成果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15),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成果奖一等奖(3/10)。荣获刘光鼎地球物理青年科技奖、傅承义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张勇,现任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预报处处长,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曾从事国家重大基础设施“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先后在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和信息化等领域工作,作为主要起草人完成了30余项全国性监测预报管理制度的制定,具有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
文字:王晓航、高迎春
摄影:赵雄
审核: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