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术交流 > 正文
【坚白高端论坛】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汪荣江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时间:2023-03-17

2023年3月16日下午,“坚白”高端论坛(2023年第3期)在测绘学院218会议室成功举办。应许才军教授邀请,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汪荣江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Acoustic, gravity and Lamb waves excited by the 15 January 2022 Hunga Tonga-Hunga Ha'apai eruption”的学术报告。论坛由许才军教授主持。

汪荣江研究员首先介绍了2022年汤加火山的发生背景及地质构造,紧接着阐述了大气振荡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指出在火山强烈喷发后,世界各地的长周期地震仪都发现了一种集中在某些窄带上的低频信号,而简正模分析可以将该信号与大气和固体地球之间的共振关联起来。随后,重点讲述了研究所用的观测数据、大气模型、QSSP程序的理论背景和实验观测结果,详细展示了数值模拟的合成波形,并为该信号的来源给出了可能的科学解释。报告清晰展示了2022年汤加火山喷发激发的大气振荡,以及震荡在地球表面造成的重力波。重力波共振谱峰的相对振幅受喷发岩浆气体有效体积膨胀高度的影响较大;大气Lamb波具有轻微的色散性,由低频段(约小于4.0 mHz)的基重力模和高频段(约大于6.0 mHz)的基声模组成。

报告后,汪老师与参加论坛的师生就火山喷发机理、模型构建思路、QSSP程序原理、EDGRN/EDCMP、PSGRN/PSCMP程序计算、重力波监测仪器的力学原理、Lamb波色散性原因、解析和半解析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优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汪荣江研究员简介:

汪荣江,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研究员,是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大学生。1978年至1982年在安徽理工大学学习,获物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考入中科院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师从方俊院士和许厚泽院士。1984年被公派至德国留学,在德国基尔大学(CAU Kiel)从事固体潮方面的研究。1986年和1991年分别以优异成绩获得基尔大学地球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其博士论文为基础而发表的专著《Tidal Deformations on a Rotating, Spherically Asymmetric, Viscoelastic and Laterally Heterogeneous Earth》,发现并纠正了国际著名数学家A.E.H. Love(勒夫)在1911年发表的著作《地球动力学的几个问题》中的旋转地球潮汐理论中的一些错误,引起国际地球物理学界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他开始转向地球物理学与理论及计算地震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了正交归一的Haskell传播矩阵法以及其独创的假频效应抑制方法,实现了分层介质中地震变形及地震波的高效准确模拟。

汪荣江研究员的著述颇丰,所发表的10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涉及地球物理学的多个研究前沿,Google Scholar引用量7600余次。根据其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综合影响力,汪荣江自2019年以来连续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的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另外,他还系统开发与编写了一系列地球物理计算与应用软件,内容涵盖理论固体潮模型、同震与震后粘弹性形变、人工合成地震波、孔隙弹性介质形变及孔压扩散、快速震源反演、瞬时地震重力信号模拟、火山形变及大气自由震荡,等等。其中不少已成为目前国际地球物理学界通用的研究工具,影响巨大。由于在地球物理学与地震学研究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汪荣江研究员于2015年3月获得象征德国地球物理学最高荣誉的“恩斯特·冯雷博伊尔-帕施维茨奖章”(Ernst-von-Rebeur-Paschwitz-Medal)。该奖之前仅颁发了三次,汪荣江是第四位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也是首位华人科学家。


文字:高迎春、孙龙翔

摄影:黄海波

审核:邹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