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首页 > 信息中心 > 学术交流 > 正文
【坚白学术论坛】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何昌荣研究员应邀来我院做学术报告 时间:2023-04-26

4月24日下午,“坚白”学术论坛(2023年第5期)在测绘学院218会议室成功举办。应江国焰研究员邀请,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何昌荣研究员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地震成核过程与前兆的物理基础”的学术报告。论坛由江国焰研究员主持。

何昌荣研究员近期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联合地震和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利用实验室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地震成核过程与地震前兆的物理基础。本次讲座,何昌荣研究员首先以地震前兆理论研究是2015年Science刊出的世界上125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难题之一开篇,以马瑾老师提出的断层亚失稳阶段的概念为切入点,从实验模拟和多震例观测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对地震成核前断层速率状态时空演化的认识,随后引出了多学科视角下地震前兆研究的一般性问题:核心弱化区与地震预滑。针对该问题,何昌荣研究员介绍了其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准则的二维数值模拟实验设计基本思路和相应的实验结果,揭示了一个核心弱化区(应力释放区)先扩展后收缩到最终成核并重新扩展的发展过程。基于理论研究,何昌荣研究员表示震前预滑阶段可能存在于所有地震发生之前,并可能是未来大地震前兆预测的理论基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何昌荣研究员表示相较海沟大地震(如日本311大地震),大陆板内断裂带由于构造加载速率较低,因此地震的前震序列以及相应的预滑信号并不突出。区别于二维模型,真实断层由于不均匀预应力加载等因素的影响,地震成核位置可能并不是核心弱化区起始位置,其中2014年Mw8.1 Iquique地震可能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真实案例。此外,由于震前地震观测仪器的加密布设,何昌荣研究员发现漾濞地震震前小震的时空演化符合模拟实验给出的核心弱化区和余滑时空演化特征,表示漾濞地震可能是内陆地震前兆研究的一个重要案例。

报告后,何昌荣研究员与参加论坛的师生就核心弱化区、成核位置和凹凸体之间的关系,成核位置和核心弱化区演化和成核扩展的关系,断层不均匀性对实验模拟的影响,低频地震和高频地震观测缺失的可能性,漾濞地震前重复地震的存在性,简单模型与复杂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预滑与级联的可能性和关联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何昌荣简介:

何昌荣,博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研究领域包括:高温高压下矿物岩石破裂、摩擦、脆塑性转化、流变的实验研究;岩石圈流变与大陆动力学以及地震动力学问题;摩擦本构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近期研究工作主要聚焦于地震成核过程与前兆的理论模拟,以此理解地震成核过程与前兆的物理基础。目前已在GRL、JGR-Solid Earth和Tectonophysics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


文字:江国焰、高迎春

摄影:黄海波

审核:邹贤才